数字商贸网

一个科技特派员的“葡萄经”

2021-03-31 15:00:00

快速赚钱

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

本报记者 赵英淑 何星辉 谢开飞

18度甜的福安葡萄,早上还带着露珠,下战书就可以让福州、厦门等地的消费者实现“葡萄自由”。都说,北有吐鲁番,南有闽福安。从一颗葡萄到一个产业,原本被认为不适合种植葡萄的福安,是怎么走上产业大道的呢?这统统,还得从福建省一个叫象环村的地方提及,从福建省科技特派员、福安市农业科教站站长张富民提及。

大棚种植让葡萄“死去活来”

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,从空中俯视,万亩葡萄园大棚就像一片白茫茫的大海,蔚为壮观。

从露天到大棚,是张富民改写了象环村的葡萄种植史。

20世纪中期的象环村,由于高温多雨的天气,被认为是一个不相宜种植葡萄的地方。那时候,村民们靠种点水稻和甘蔗,委曲维持生计。有“敢于吃螃蟹”的村民实验葡萄种植,却发明露天种植出来的葡萄病虫害多、管理难。

既然露天种植行不通,能否另辟蹊径?2003年,张富民初次提出避雨种植技能,他领导自己的科研团队走村入户,向果农教授避雨种植技能和台湾葡萄专用套袋技能。

很快,村民们发明,大棚里种植出来的葡萄不但病虫害少,还个头饱满、甜度高。象环葡萄,渐渐声名鹊起。

地方政府适时出台葡萄大棚补贴政策,果农陈坛龙捉住机遇,当年就建起1.8亩大棚葡萄园。第二年,陈坛龙种的大棚葡萄,市场批发价每公斤高达14元,比当年露天葡萄批发代价高了2倍以上。

今后,大棚葡萄在福安市推广,并以每年新种面积500—600亩的速率迅猛增长,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村种植葡萄。他们说:“多亏了张富民站长!”

种植葡萄也要实行“计划生养”

“张站长险些每个星期都要到果园来,对我们举行技能引导。”象环村科技树模户陈堂生说。

对于张富民来说,脚上沾满泥巴,心里装着农民,才是一个农技职员应有的样子。7月至9月,最酷热的时节,正是福安葡萄陆续上市的季候,也是张富民最繁忙的时候,有时在闷热的葡萄棚里一呆就是一整天。他还走进田间地头开办“农民田间学校”,用通俗易懂的明白话为村民解说葡萄大棚种植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、科学用药等技能知识,并实地引导果农种植。

在引导果农种植历程中,张富民总结出山地优质葡萄“计划生养”的田间操作要领。所谓的“计划生养”,就是接纳科学种植方式,严酷控制产量、提升质量。

通常的葡萄园亩产能到达4000斤,但张富民要求果农每亩只产2000—2500斤,每平方米架面果不凌驾6穗,每穗保留35—45粒,每粒葡萄控制在12克左右。

“刚开始,各人以为剪掉葡萄很惋惜,认为简直是厮闹。”张富民说,村民并不理解疏果的紧张性,让他们疏果,就即是让他们放弃部门收益。但逐步地,各人发明,通常留果多、产量高的果园,果农收益低,通常留果少、控产量的果园反而收入增长。

念好“葡萄经” 走好产业道

在张富民的鼎力大举推广下,葡萄种植开始从象环村向其他村庄辐射。

晓阳镇东源村果农谢善明谈起张富民就满是感谢。2000年,谢善明种植的3亩葡萄,因病害严重,险些颗粒无收。在张富民的精心引导下,他接纳尺度化控产种植、尺度化无公害规范化种植、专用套袋等多项新技能,实现平均亩产值增长3000—8000元。“我现在种有30亩葡萄,年收入达30多万元。”谢善明兴奋地说。

如今,福安葡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,全市13个州里129个村庄种植葡萄,3.2万农户从事葡萄生产,3000多人从事葡萄营销和产业服务,产值8亿元,产量和面积占福建省的60%以上,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面积最大、范围连片、生产规范的葡萄生产基地。

2006年,福安市被授予“南国葡萄之乡”殊荣。

一条产业大道渐行渐近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数字商贸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