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商贸网

一个精英的诞生,家庭功劳到底有多大?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

2021-04-01 10:03:09

  

  

  小区一个念高一的孩子跳楼了。

  跳楼原因很简单:

  开学摸底考试,

  他没有考进前30名,

  妈妈非常生气,骂了他一上午:

  “我原本指望你有出息,没想到你这么不争气……”

  结果吃午饭的时候,

  他一翻阳台跳了下去。

 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,

  现在家长们都对孩子寄予厚望——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。

  于是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话题:

  一个精英的诞生,家庭因素有多大?

  

  

  一个精英的诞生,家庭因素有多大?

  如果我来回答,

  我会说:很大很大。

  为什么影响很大很大呢?

  我先讲一个故事吧:

  1988年,有两对双胞胎,

  在哥伦比亚一所医院同时出生。

  结果护士一不小心,

  把两对双胞胎搞混了,

  两个家庭各自抱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回家。

  

  20多年后,

  两对双胞胎都长大了。

  Cañas家的William和Wilber,

  从小在农村家庭长大,

  长大后都做了屠夫,

  经营着一个小肉摊。

  

  Bernal家的Jorge和Carlos,

  从小在城市家庭长大,

  长大后都发展得很不错,

  一个成了工程师,

  一个成了会计师。

  

  ▲工程师Jorge,卖肉的William,会计师Carlos,卖肉的Wilber

  直到有一天,

  工程师Jorge的一个朋友,

  路经屠夫William的肉摊时,

  看到了正在卖肉的William,

  他以为William是Jorge,

  便跟他打招呼,

  但这个“Jorge”并不认识他,

  于是这件事情就这样曝光了出来。

  试想一下,

  如果William不被抱错,

  如果他也在城市家庭长大,

  现在一定不会成为屠夫吧。

  看吧,智商一样的双胞胎,

  就因为“抱错了”家庭,

  他们就迎来了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
  由此可见,家庭因素对一个精英的诞生有多重要。

  

  

  北大副教授刘云杉做过一个统计:

  80年代,北大学生三成出自寒门。

  90年代,寒门比例开始下滑。

  2000年后,寒门比例仅占一成多。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?

  因为中国家庭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,

  条件比较好的家庭,

  子女上北大清华的比例,

  远远高于条件较差的家庭。

  2018年,哈佛大学也搞了一个新生调查,结果发现:

  46%的新生,来自富豪家庭;

  近30%的新生,父母是哈佛校友。

  BBC拍过一部纪录片《人生七年》,

  他们用49年(七个七年),

  跟踪了一群不同阶层的孩子,

  最后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:

  穷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穷人,

  富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富人。

  所以,如果你问我:一个精英的诞生,家庭因素有多大?

  我会说:很大很大。

  

  

  影响大在什么地方呢?

  第一个影响:经济条件。

  什么是社会精英?

  陈寅恪说,拥有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。

  怎样才能拥有独立精神、自由思想?

  最重要的是你经济上得有支撑,

  “你不需要依靠别人提供物质,

  你才能不违背自己的内心。”

  “想跳下去的鱼”讲过一件事情:

  “因为工作的原因,

  我认识了很多有钱人。

  但最让我羡慕的是一个富二代。

  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,

  他都是一脸孩子气的天真笑容。

  毫无防备地跟你聊天,开心得不得了,

  浑身上下都洒满阳光,眼睛闪闪发亮。

  我从不羡慕有钱人,

  可是每次见到他,

  都感到万分失落。

  一点都没受到过伤害的单纯,

  原来真的只有金钱才能守护。”

 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,

  其子女为什么往往更具有自由思想?

  因为他们不需要依附谁,

  不需要天天为生活发愁。

  鑫狮总裁、著名投资人迈克·吴,

  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:

  “很多人在教育下一代精英时有极大误区。

  不少人说,钱不重要,

  理想和才识才是重要的。

  那就是JB煮鸡汤。

  什么叫社会精英?

  第一就是不会因为吃饭住房生活,

  而依附别的思想别的主义……

  没有资产,没有金钱,没有住房,

  还要为HR明天是不是会找我的人,

  其实是很难成为社会精英的。”

  

  

  第二个影响:社会资源。

  高晓松为什么能以超线60多分的成绩考上清华?

  因为他从小就在清华园长大。

  他外公张维,是深圳大学创办者。

  他外婆陆士嘉,是知名教育家。

  他舅舅张克潜,是清华电子工程系系主任。

  他舅公施今墨:是民国四大名医之一。

  他母亲张克群:是建筑学家和教育家。

  他父亲高立人:清华大学教授。

  高晓松说:“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。”

  从小在清华园长大的高晓松,

  在求知上占尽天时地利人和,

  “小时候我遇到什么问题,家里人就写一张字条,说你去问谁谁谁。”

  “随便踹开一家的门,进去聊天就会长知识。”

  出生在一般家庭的人,

  所能借助的社会资源,

  跟出生在精英家庭和富裕家庭的人,

  是完全没办法相比的。

  杨振宁连小学都是在清华园上的,

  因为其父亲杨武之是大数学家,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;

  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,

  是金陵大学开山学霸,

  祖父李仲覃乃圣约翰堂首任华人教区长;

  丁肇中的祖父和外公,

  都是中国同盟会成员,

  父亲丁观海是著名土木工程专家;

  杨振宁、李政道、丁肇中为什么能拿诺贝尔奖?

  除了自身很聪明很努力外,

  也在于他们出身极好,

  拥有可以依附的强大社会资源。

  

  

  第三个影响:教育重视程度。

  《纽约时报》做过一个调查,

  这个调查结果非常让人意外:

  从2007到2017年,

  中产家庭的教育开销几乎没变化,大概占家庭年收入的1%。

  而精英阶层的教育开销却增加了3.5倍,占了家庭年收入的6%。

  为什么越成功的人越重视教育?

  因为他们有成功的经验,

  所以更加知道“教育”的重要性。

  1912年,梁启超回国后,

  在天津建了两座楼房,

  取名为“饮冰室”,

  用以收藏天下之好书。

  梁启超收藏了多少书?

  “所藏书数十万卷。”

  梁启超不仅要求子女们读书,

  还陪伴子女们读书。

  在“饮冰室”数十万书籍滋养下,

  梁启超九个子女,个个超逸俊秀:

  梁思成,成了著名建筑学家。

  梁思永,成了著名考古学家。

  梁思礼,成了著名火箭专家。

  …………

  一家出了三个院士,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。

  

  

  第四个影响:教育方式。

  中国校友网做过一个调查:

  2007-2016年间,

  中国诞生了837名高考状元。

  这837名高考状元中,

  近五成状元的父母是高知,

  近两成状元的父母是公务员,

  而来自农村、经济条件不好家庭的状元,所占比例直线下降。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?

  因为前两者更懂“科学教育”。

  梁启超是怎么教导孩子读书的?

  他对孩子们提出了三点要求:

  ●鸟瞰:粗略了解,明确重点。

  ●解剖:仔细研读,重点剖析。

  ●会通:融会贯通,举一反三。

  高晓松父母是如何教导子女的?

  高晓松在《鱼羊野史》中写道:

  “当时我们家有好多书,

  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。

  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,

  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,

  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,

  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,

  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……”

  相比于一般家庭,

  精英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,

  往往更加科学化。

  

  

  第五个影响:性格塑造。

  著名主持人杨澜,

  有一次跟先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,

  把孩子吓着了。

  他们接下来做了什么一件事情呢?

  “我们来到孩子的房间,

  单腿跪在地上,

  用完全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说:

  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,

  我们在你面前那样争吵,

  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,

  我们想跟你说,

  大人有时候也会做出愚蠢的事情,

  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,

  我们俩真诚地向你道歉。

  请你原谅我们。

  第一,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;

  第二,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的惊吓和伤害。”

  现代社会有一个趋势,

  就是相比于中国传统的家长权威式教育,

  现在越来越多的精英,

  在家庭教育中,开始倡导平权主义。

  就是采用一种极为平等的相处方式,

  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,

  所以更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好的性格。

  

  

  第六个影响:思维方式。

  “因为原生家庭的贫穷,

  我会特别在乎金钱和物质。

  父辈永远觉得钱放到银行才安全,

  现金抓在手里才实在,

  所以不会也不想做任何投资理财。

  而我,即使多读了点书,

  比父辈更有赚钱的能力,

  但依然最爱把钱存进银行,

  看着卡上的数字不断增加……”

  从小在贫困家庭长大的作家马拉慢感叹:

  “有些东西是从娘胎就带出来的,改不了,造不了。”

  出在于一般家庭的人,

  跟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人,

  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。

  社会学家赫伯特就做过一项研究,

  他在研究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时,

  发现两者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:

  比如,工薪阶层大多只相信亲友,

  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。

  而相比之下,

  精英阶层就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,

  他们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,

  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。

  再比如,精英阶层特别注重效率,而普通人则强调公平。

  “让受试者玩一个游戏,

  在两个选择中做决策:

  选第一种,两人的总收益会大幅增加,但分配很不均匀。

  选第二种,新增收入在两人之间分配更均匀,但总收入的增加没有第一种快。

  结果,越是精英人物,

  越倾向于选择第一种,

  而普通人更愿意选择第二种。”

  很显然,精英阶层的思维方式,

  是更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竞争的。

  

  

  一个精英的诞生,家庭因素有多大?

  看了上面六点分析,

  想必你也会觉得:嗯,非常大。

  非常大是不是就意味着生于贫寒之家,就没有可能成为精英阶层了呢?

  并不是。

  这段时间,《中国好声音》正在热播。

  这季“好声音”的两位导师——王力宏和李荣浩,出身差距就非常大。

  王力宏出生在精英家庭,

  父亲和母亲各自的家族里,

  都是学者、律师、名医、总裁云集。

  所以王力宏才有条件从小在美国长大,

  所以他的音乐天赋才得以被早早发现。

  王力宏的成功,

  既得力于他自己的勤奋和努力,

  也得力于父母和名师的精心培养。

  

  而李荣浩则不一样,

  他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家庭,

  由于家庭贫寒,李荣浩连高中都没上,

  但这不妨碍他喜欢音乐,

  为了追逐音乐梦想,

  他带着1800块钱,

  只身一人开始北漂。

  他租不起房子、吃不起快餐,

  只能睡地下室、吃泡面。

 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,

  还经历了一场严重车祸,

  他在医院整整躺了一年,

  但就是躺在医院,

  他也抱着吉他不停写歌。

  第一届《中国好声音》播出的时候,

  李荣浩还呆在地下室吃泡面呢,

  而第八届《中国好声音》播出的时候,

  他已经坐上了导师席,

  跟王力宏平起平坐了。

  

  像王力宏这样出身优越的人,

  毕竟只是少部分人,

  我们绝大多数人,

  其实都跟李荣浩差不多,

  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家庭里。

  所以如果我们想成为王力宏,

  就一定得付出比他多得多的努力。

 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,

  写过一篇《相信奋斗的力量》。

  文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:

  高中时,他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:

  “你们在座的,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,以后一定都是农民。”

  很多同学就这样相信了。

  不是中途退学,

  就是考一次就放弃了。

  但是俞敏洪不甘心,

  考了一次不成,他就考第二次。

  考了二次不成,他就考第三次。

  最后,他终于考上了北大,

  贫苦的人生从此柳暗花明。

 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说“阶层固化”,

  其实自古以来,

  每个朝代都有阶层固化。

  但无论阶层怎么固化,

  总有5%的穷人可以像俞敏洪、李荣浩一样突围而出。

  

  

  写了这么多,我到底想说什么呢?

  我就是想对很多家长说:

  你在要求孩子成为精英的时候,

  你有想过你自己吗?

  自媒体作者闻敬,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——《你知道孩子也在望父成龙、望母成凤吗?》

  她在文章里讲了一件有趣的事。

  有一天,儿子突然对她说:

  “妈妈,我觉得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。”

  闻敬问:“怎么发展?”

  儿子说:“去竞争当领导啊!”

  闻敬说:“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。”

  儿子说:“这样吧,你用三年时间,去争取当个副局长吧!”

  那一天,闻敬突然领悟到:

  “就像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一样,每一个孩子也都在望父成龙、望母成凤。”

  闻敬在这篇文章里还讲了一件事。

  一位朋友大骂儿子不争气,

  被逼得直掉眼泪的儿子愤怒地反问她:

  “在我的同学里面,

  有人的妈妈是教授,

  有人的妈妈是科学家,

  有人的妈妈是总经理,

  你呢?

  你不就是一个普通职工吗?

  你为什么不努力工作,去拼命一下?”

  是啊,

  我们都要求孩子成为王力宏,

  但为什么我们不要求自己成为李荣浩?

  如果我们自己能成为精英,

  那孩子成为精英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。

  而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成为精英,

  又凭什么要求子女去成为精英?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看过一个国外的视频短片:

  一群大学新生模样的孩子,

  站在草坪上准备一场比赛。

  老师对着这群参赛者说:

  “在这场比赛开始之前,

  我有几个条件要说。

  如果你符合条件,就向前迈两步。

  如果不符合,就呆在原地不动。”

  “如果你有机会得到私立学校教育,向前两步。”

  “如果你请过家教,向前两步。”

  “如果你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欠费,向前两步。”

  …………

  当所有条件宣布完之后,

  有人在起跑线上一步没动。

  但也有一部分幸运儿,

  离终点已经不到40米了。

  

  这时,老师对参赛者说:

  “站在前面的人回头看一下,

  我说的每一条,

  都和你们个人的能力无关。

  我说的每一样,

  都和你自己做过的事无关,

  但你们却已经领先了这么多。”

  随后,老师提高声音:

  “准备。”

  “跑。”

  排在最后起跑的孩子,

  尽管奋力奔跑、加速、追赶,

  但他们冲到队伍中间的时候,

  排在前面的孩子已经冲过了终点。

  这就是我写这篇稿子想说的:

  我们总是在要求孩子应该怎样怎样,

  我们想过自己应该怎样怎样了吗?

  三流父母发牢骚,一流父母做榜样。

  做更好的自己,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

网站建设价格 https://www.zsxxfx.com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数字商贸网版权所有